2020健身場館實戰指南總整理(中)丨健身房創業白金時代:場館選址、消費契約面面觀

隨著現代人健康意識逐日興起的契機下,運動相關產業近幾年開始蓬勃茁壯,也連根帶動起健身市場的無限商機。17FIT共同創辦人Felicia指出,如今健身房逐漸擺脫傳統大型俱樂部動輒上千坪的場地要求,在健身房「微型化」的趨勢下,加上數位行銷與科技營運工具的支持,創業資金門檻降低,現正是最適合健身開業的白金時代。

在今年度的健身場館經營實戰指南,由全臺最多運動場館使用的營運系統17FIT,偕同昊鼎國際法律事務所的袁裕倫律師、專業資金媒合資訊平台執行長Amos Huang,三人同台共同分享對這片「揮汗經濟」的洞察與建議。

在2020年11月26日,法律講座後半場,由袁裕倫 律師緊跟接棒,以他曾服務過多場館的實戰經歷,從較嚴峻的現實面考量切入:當業者想要取得場館能合法營運的入門票時,面對「法律」這題必考項目,該怎麼解?有哪些小建議為未來打預防針?

【選址篇】健身房選址三大關鍵

場館選址背後的邏輯,一般往往會牽涉到總體商業價值,從周邊環境的開發潛力、消費習性、人流量、交通情況,到競爭對手分析等多不生數的面向;然而,業者最根本,一定要滿足的經營條件,就是場館是否在「合法的地點,合法的條件」下,合法的營運?

以下就開店位置的三大關鍵,範圍由大至小,說明業者應注意的細節。

▌關鍵一:在正確的土地使用分區上設點

袁律師表示,第一,建議業者先瞭解各地方政府的土地使用分區規則,確認該地點是屬於商業區、住宅區還是工業區;第二,在向房東承租土地之前,盡量先直接跟房東確認使用分區到底是什麼?

而在場館逐漸往微型化、社區化、多元化的趨勢下,以臺北市為例,健身產業也有分健身服務業與運動訓練班,對於小面積的健身場館,律師建議可以往申請「運動訓練班」的方向前進,除了法規會比健身服務業再稍加簡單,它可開設的分區地點也更多。《補充資料:臺北市政府體育局運動訓練班認定應備文件》

▌關鍵二:辦理使用執照變更

除了和房東確認土地使用分區外,袁律師也說明,當業者認為該點可以做健身業使用時,一定也要向房東拿「使用執照及建築圖」。

一般業者未必知曉該空間過去的使用情形,不同空間所屬使用類別規範嚴謹度也不盡相同,當從原A、B、C類降為D類時,業者申請變更手續會較為簡單;反之,從E、F、G、H、I類往上升級,就一定需要申請使用執照變更,而這背後所需的成本考量,就是場館選址的重點之一。

向房東拿建築圖的用意,是因申請使用執照變更時,負責單位可能會要求業者提供逃生門位置與逃生動線。袁律師呼籲,前期不要逃避找建築師來畫圖,先花幾萬塊讓建築師來評估空間可行性,會比花了幾百萬後,結果申請未過,一切前功盡棄來的好。補充資料:建築物使用類組及變更使用辦法》

圖文:除了土地使用分區外,業者應事先了解建物使用執照是否可以變更。

▌關鍵三:申請室內裝修許可

而當你已經開始準備裝潢,規劃的教室有天花板、牆面、收納櫃、牆面材質、隔間牆等設施需變更時,務必要請建築師或室內裝修公司,送室內裝修許可申請。

袁律師坦言,過往曾有業者在鄰近開業日時,遭同業檢舉未做相關許可申請,然而除了罰款外,真正會傷害場館最深的,是可能面臨兩個月起跳的「停工」。想像原地的開業計畫戛然而止,然而這段期間的房租、水電、員工費用,甚至業者必須對股東負責的壓力,都讓停工背後的成本再往上累加。

健身房創業:選址裝修契約注意事項

圖文:除此之外,健身房業者在與建築師、室內裝修洽談契約時,也要注意以上事項。

簡而言之,重點在於「土地使用分區、使用執照、建築圖」是選址階段,業者必知也必備的前置作業,而這些文件背後所有的成本,例如使用執照變更費用,防火、消防、空間變更費用與風險,都必須納入在考量中,而是否要去承擔這些風險來換取高額的利潤,就必須仰賴你的商業嗅覺。

【契約篇】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二大設計重點

當整個健身產業逐漸往多元化發展,為因應不同的客群,推廣出不同的方案時,場館需要意識到的問題是:你的定型化契約是否也有跟著方案,作個別設計?舉凡點數﹑次數、會籍或教練課程,每個方案的性質、消化速度、消化方式其實都有異,因此場館必須要針對自身需求、方案差異,把與消費者間需要規定的事項,逐一詳列。

當探討健身場館的消費者定型化契約時,就不得不提到行政院版本應記載事項及不得記載事項。《延伸閱讀: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》以下就契約應著重注意的兩大重點,提供業者在未來設計定型化契約時的衡量標準。

▌重點一:費用明確化

在《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第四條,有明訂業者應記載消費者應繳納費用種類、金額及其付款方式,包含會費、月費、季費、年費等費用,原則上也不得在契約約定項目外再行收費。

對於未來可能有意推出終身會員入會費的業者,袁律師表示並不建議收取此費用。因為當消費者想要退費時,即使該消費者已經有五、六年的上課紀錄,這筆費用仍須同時退回,而這勢必會對業者的財務造成不小衝擊。

健身房創業:場館與消費者應約定事項

圖文:業者在設計定型化契約時,應盡可能考量自身需求,仔細列出和消費者雙方間的規定,避免日後消費糾紛頻傳。

▌重點二:退費機制明確化

在《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第六條,有說明若消費者在繳納費用後,若所簽契約始期尚未屆至,或契約生效後七日內未使用業者設施或個人教練課程時,可以解除契約;在網路上販售之課程,七日內也可解除。

袁律師呼籲,契約一定要清楚載名退費機制,像是退費怎麼退?什麼時候要全額退費?退費時會員權利什麼時候要暫停?這些面向都必須慎思考量。

他也坦言,困擾健身業者最長久的問題,其實是「履約保證」。由於鮮少銀行願意承作中小型場館的履約保證契約;甚至即使願意,銀行管理費用、場館業者本身行政成本都很高。建議業者改按月收取費用,例如透過17FIT的系統,將單月無法使用完畢或較高額的課程契約拆解成月費制。一來業者可按月認列營收,也省去履約保證的成本跟風險。

上述的法規僅只是冰山一角,也一如前言,法律不會是讓場館獲得高營收的關鍵,然而它卻是業者是否能如期、合法、順利營運的開門鑰匙,而業者若能儘早熟知法規,避開法律陷阱,才有機會專心致力於營運策略規劃。

而17FIT除了有完整、合乎法規的系統服務、彈性金流,我們也有與專業的律師團隊,可以提供健身業者營運端、法律端的一條龍服務。想更順利開設健身房的業者,歡迎直接諮詢17FIT!

後續17FIT團隊會最後公布2020健身場館實戰指南回顧(下)集,分享PezzaLoan執行長Amos Huang與17FIT共同創辦人Felicia,雙方對場館財務面的深刻見解,請大家拭目以待更多講座精華!